项目资讯

【工作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市东丽区“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实验项目”顺利结题

发布时间:2018-09-21 被浏览:

2018年9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市东丽区“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实验项目”总结暨成果交流会圆满闭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毛亚庆教授、杜屏教授、余凯教授、赵树贤博士及杜媛博士等成员与天津市东丽区、北京市顺义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教委)领导及部分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了此次大会。

上午9时,大会正式开始,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宋文华致开幕词。宋书记讲到:“为提高东丽区综合办学实力,全区十五所中小学校的师生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展开合作,历时三年,从不了解、不接受,到逐渐接纳,再到师生家校共同成长,收获到幸福与快乐。”宋书记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专家团队及提供支持的顺义区、海淀区的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

毛亚庆教授作为项目的带头专家,从项目背景、项目设计、主要工作及项目效果等方面分析了三年来项目的推进效果。毛教授指出: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公民,现代化公民需要具备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反思说服和思辨能力、平等对待他人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的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实验项目,有效地回应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代表了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大会第二项是优质课程观摩与学习。振华里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刘艳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家庭中父亲的印象较为消极,认为父亲“脾气差”、“懒惰”等。为此,刘艳老师以国外插画作品《我爸爸》为阅读材料,开展校本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欣赏父亲的优点,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绘画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父亲优点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家庭成员。

丽泽小学五年级的李欣枫老师从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入手,让学生表演童话小故事,从而与绘本人物产生共情,理解故事中的角色为什么会生气、愤怒,最后将故事与校园生活结合,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校园冲突的发生。

午餐过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专家组与各项目学校及各单位合影留念。当天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余凯教授和杜屏教授分别主持校长圆桌论坛和教师圆桌论坛,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从课堂、学校到自身均作了深入浅出的讨论与分享。


据悉,该项目从2015年开始实施,以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为基础,共分为准备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等四个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专家组集体指导、驻校专家临床督导和学校项目团队自主实施的三级嵌套的整体推进体系,为每一所学校牵线一位驻校专家,每一所学校成立一个以校长为负责人的项目团队。虽然项目的实施给项目学校的各方面均带来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正如毛教授通过部分数据分析指出,本项目还存在校际间进展不均衡、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等问题,项目的结题并不代表项目的结束,希望各项目学校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学校变革的长远准备。


END